扬州日报电子版

扬州日报
报纸名称: 《扬州日报》
官方网址: 扬州日报 http://www.yznews.com.cn/yzrb/
发行地区: 江苏
报纸类别: 日报

  【扬州日报简介】

  《扬州日报》创刊于1956年的《扬州日报》,是中共扬州市委机关报,是扬州地区一张主流、权威的政经大报,日发行量维持在5万份左右。

  《扬州日报》积极推行影响力工程,以对社会舆论的强势引领,再创党报辉煌。

  《扬州日报》将典型发掘、典型报道、典型引领作为其中的重要抓手之一:抓凡人善举报道,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;抓重大典型报道,引领社会舆论,塑造道德“标杆”;抓经济典型报道,助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,形成发展合力。

  一、抓典型报道,彰显媒体力量,是新形势下党报构筑强势影响力的重要路径

  从某种意义上说,媒体是借助自己塑造的典型“说话”的。

  作为一张“新闻纸”,在社会创新转型发展的今天,要实现良好的传播、互动效果,不能指望再运用传统的“宣传手段”来灌输、重复、强化,这只会令读者远离媒体。新闻,靠的是生动的事实、及时的信息、引人的新意,去打动、影响读者。而信息、新意、事实、时效等这些新闻元素,完全可以在典型的发掘和写作中表现出来。典型会对读者产生很强的吸引力,从而彰显出媒体的影响力。

  今年6月,扬州市委宣传部、市文明办和扬州日报社联合发出通知:推荐宣传学习争做“扬州好人”,到年底前,要密集推出100位典型人物,打造扬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品牌项目。“扬州好人”是《扬州日报》去年创意策划的一个活动,“推荐身边的好人”迅速在扬城百姓中广为知晓。扬州市委宣传部、市文明办等决定将《扬州日报》的活动上升为整个城市文明创建品牌活动。这也成为媒体倾力抓典型报道的突出成效之一。

  近年来,扬州日报十分重视发现典型、培育典型、浓墨重彩地推出典型,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。特别是“活到老、学到老、奉献到老”的百岁老红军刘应启、“情系国防的好军嫂”陈巧云,经过深入发掘宣传,助推他们成为有全国影响力的典型人物。另外还有扎根基层十多年的大学生村官黄俊、立志改变穷村面貌的优秀共产党员赵万福、身患绝症不离三尺讲台的姚能文、亚洲最大高压电缆生产基地掌舵人夏礼诚、全国优秀社团城市文明积极推进者“红马甲”……这一大批新时期的先进典型登上报纸显著位置,并经连续追踪报道,使他们的生动故事与崇高精神温暖了绿扬城郭。省报刊审读小组专门撰文,称赞《扬州日报》是一份有思想、有深度、有“温度”的报纸。

  扬州日报还精心挑选了一批凡人善举,使普通人走上党报的头版头条。如自强不息的脑瘫患者刘静、创立“扬城首个打工者爱心基金”的颜展红、500人默守3年关爱残疾人等等。这些凡人善举可信、可亲、可学,是看得见、摸得着、学得到的身边“道德标杆”。他们助人为乐、见义勇为、诚实守信、敬业奉献、孝老爱亲,坚持从一点一滴做起,持之以恒,锲而不舍,展现出平凡人在某一侧面上的“人性光芒”。

  一群典型,满城春风。一批集体典型为人们树立了思想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,向社会注入了强劲的精神动力。《扬州日报》从凡人善举入手,成功策划组织了推荐身边“扬州好人”活动,这既是一个发现的过程,又是道德引领的过程。

  二、以“人民新闻”的理念发掘典型,用精神力量击响最广大受众的心弦

  马克思在肯定“人民新闻”这一传统理念时说,“它生活在人民当中,真诚地与人民共患难、同甘苦、齐爱憎,它把它在希望与忧虑之中,从生活那里倾听到的东西,公开地报道出来。”

  在处理典型报道中,我们深深感到,典型的精神力量能否击响最广大受众的心弦,要看典型是否有针对性。当下正处在一个激烈变革的时代,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,人们期待公正客观的声音,渴盼理性正直的声音,这正是党报大有作为的空间。党报就是要借助榜样的力量,用典型宣传奏响时代的主旋律。

  2009年初,徐兆华,一位扬州普通社区民警的精神,就像一股春风席卷全国,全国150余家网站和80多家媒体纷纷报道徐兆华的感人事迹。他成为一个和谐警民关系的代言人,树立了一个与群众水乳交融的共产党人新形象,是一位饱含着大爱情操的“扬州好人”。徐兆华只不过是扬州近年来涌现的“扬州好人”之一。而我们这座2500年的古城为什么会涌现出这么多好人?层出不穷的“扬州好人现象”的背后,蕴藏着怎样的社会氛围和激励机制?

  一个城市要振兴,必先注入昂扬向上的精气神。扬州日报据此推出了《大爱之城,奏出和谐乐章》等系列文章,提出扬州不断提升的城市文明素质才是巨大的无形资产和极富“含金量”的“金字名片”,是凝聚民心、汇聚民力、提振民气,同心同德促发展的最有效“抓手”,抓住了它,就抓住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龙头。为此我们提出,坚持贴近实际、贴近生活、贴近群众的原则,从社会实践中发现先进、发掘典型、找准定位、提炼主题,把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表现出来,树立起社会进步的指南针,是典型宣传的题中应有之义。

  坚持“三贴近”,使得我们的典型宣传渐入佳境,而记者编辑在充分报道先进典型的同时,也从典型身上汲取了丰富的营养。大家说:“这样一颗颗心灵,让我领悟着生命的意义,感受着民族的灵魂。我写出他们,不仅让更多的人因为他们而感动和受到激励,同时,自己的生命也得到了丰厚的滋养。”

  三、强调故事化、细节化,追求典型塑造的“人格化”,让读者感到可信可亲可学可敬

  有专家指出,典型报道之所以一度失去受众,就是因为人物形象脱离了普通人的个性,受众难以感到亲近。因此,对于典型人物的报道,要还原人的本性,表现普通人的成长经历和内心世界,把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充分表现出来,打动人的正是典型人物作为普通人不平凡的侧面,这才是可敬、可信、可学、可爱的。

  近几年来,我们注意到典型宣传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,传播渠道多元化,人们取得信源多元化,选择多元化,关注多元化,动用各种媒体是信息社会传播的基本规律和特点。典型报道也开始探索综合运用艺术和技术手段,科学利用不同媒体,增强报道影响力。

  “写故事、换视角、变文风”。《扬州日报》响亮提出,我们做的是新闻,我们办的是一张新闻纸,一定要注意与宣传工作的区分。新闻与宣传最大的区别就是,新闻靠新鲜,而宣传靠重复;新闻讲事实,而宣传讲概念。既然新闻讲的是新鲜和事实,所以要求记者要学会讲故事,人的一生都是在消费故事,在襁褓中我们听父母讲故事,现在我们花钱进电影院也是看大片中的故事,所以我们吸引读者很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讲故事。新闻思维观念之变,就是要从学会讲故事来撬动变革之门。

  “百姓口述的故事,情真;群众心底掏出的记忆,情深。”《扬州日报》在典型报道中在可信、可亲、可学、可敬上做文章,让典型自己说话,让客观事实说话,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、易于接受的方式表现典型的本质真实。2006年是建党85周年、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,在这一历史节点,需要媒体拿出有力的典型,抬高人们的视线,作深刻的总结和回味。在“七一”之际,《扬州日报》重新推出老红军、老党员刘应启这个老典型,用意十分明确,刘应启以传奇的人生经历和坚定不移的信念,如丰碑般矗立在近一个世纪的岁月长河中。

  老典型如何写出新意?记者虔诚地捧着采访本坐到刘老的面前,和96岁的老人交流,重新梳理每个故事、每个细节。最终锁定刘老写下的百万字的读书笔记。那是怎样的历史记录啊,大大小小的笔记本,厚厚薄薄的剪贴本摞起来足有一人高,早已被经久的岁月吹黄发脆,蒙上了灰尘。拂去尘土,整整两天,记者把可能用到的材料先分离出来,然后一本本细读,把精彩的段落划出,再随着清脆的键盘敲击声,一段段历史清晰地展现出来。1万字、6千字、4千字,经过记者、编辑、报社领导的手,浓缩浓缩再浓缩,我们用心接近刘老,用这样的文字还原刘老:前40年的军旅生涯,他是英雄;离休后的40年,行万里路、讲千堂课、育百万人,他仍然是英雄。10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,浸透着近3万个日日夜夜永恒不变的坚贞信念;1000多场报告、百万听众,记载他40年新长征路上播撒红色种子的足迹……当这一组组数字鲜亮地从刘老近一个世纪的岁月蹦跳出来时,创作的灵感和冲动令人狂喜,“一生的长征”这个大标题也脱口而出。

  今天的《扬州日报》已经形成共识,好的故事是报道被记住的重要原因;写人性、话人情,把握住这一人类的共同情感,就掌握了战无不胜的法宝。